您好,欢迎光临启泰特色教育学校官网!

企业分站 | 网站地图 | RSS | XML

专注中国问题孩子成长教育

叛逆/网瘾/厌学/早恋/特训教育机构!

                           

校长热线:

139-0716-7286

问题少年辅导学校
您当前的位置 : 首 页 > 新闻中心 > 家长课堂

31岁“妈宝男”被骂上热搜:爱得再满,也不要做这三种父母

2021-07-26

之前,一则“妈宝男”的新闻火了。


独自在杭州打拼的程小姐与31岁男友交往了大半年。


让程小姐苦恼的是,男友父母对他控制颇多:


开车只能在市区内,不能开上高速;旅游只能坐公共交通工具,不能自驾。


每月的工资除少量留着零花,其余必须全部上交父母保管。


更让程小姐郁闷的是,一次,她从老家回杭州时已经晚上十点,没地铁又打不到车,便打电话向男友求助,不料,男友说家里有门禁,十点半后妈妈就不让他出门了,建议她就在附近的麦当劳或肯德基待着。




男友的一系列举动,让程小姐彻底死心了。


她把这件事发到网上,网友一边倒地表示:这种人别留着过年了,赶紧分手。


父母爱孩子天经地义,但控制和溺爱都不是爱,是害。


许多父母将全部的爱都给了儿女,到头来却把孩子变成了一个遭人嫌弃遭人唾骂的对象。


二十年后,活得最可悲的是这三种父母,别到晚年才悔不当初。



过度维护型父母


知乎上就有网友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


大学期间,她班上有个男同学,因为是老来得子,父母特别溺爱。在学校从不自己洗衣服,每周回家,都会把囤积一周的脏衣服臭袜子带回去,让父母洗。


后来毕业工作了,一年跳槽三四次,每份工作都是做不了几天就不做了,嫌累,嫌远,嫌同事不好相处,嫌这嫌那,然后就窝在家里打游戏,过段时间再出去找,周而复始。


结婚后,依然如此。老婆怀孕了,他不但不出去找工作,在家也一点家务活不干,老婆怀孕八个月还要为他洗衣做饭。


而他的妈妈非但不说儿子的问题,还在媳妇面前把儿子夸得天花乱坠。后来他老婆因为太劳累导致宫缩频繁,需卧床休息,他才勉强做了一次菜,超级咸,但他妈妈还赞不绝口,激动的不行。


最后,他老婆早产,和他离婚了。


有人感慨:教育的悲哀在于父母不舍得管。


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父母只是一味维护孩子,孩子有错不舍得管,孩子获得一点小成就又无限放大的夸赞,奖罚无度,只会教出毫无责任心的孩子。


养孩子,应该奖罚有度,让他们懂得犯错是需要自己承担责任的,也学会如何寻求帮助与合作。

青少年素质特训.png



过度包办型父母


武志红在《巨婴国》里对巨婴是这样定义的:巨婴,即成年婴儿。身体上,是成年人了,而心理发展水平,却还是婴儿水准。


30岁的皮囊,3岁的心,这就是巨婴。


我有个朋友,从小被溺爱。他的事情,妈妈全替他代劳。渐渐的,他习惯了妈妈的一手包办,变得行为懒散,做事不愿动脑子。


今年38岁的他,大专毕业后,几次面试无果,便一直待业在家,不工作,不恋爱不结婚。成天玩游戏度日。


衣服是快70的妈妈给洗,饭也是妈妈做好放到门口。


老人急白了头,说他又怕伤他自尊,便找亲戚游说他出去工作,结果他却无所谓地说:“凭实力啃老,为什么要出去工作,出去工作又累还赚不到钱。”


人过中年,靠着老人的接济生活,居然过得理直气壮,甚至滋生了“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心态。




父母总认为,对自己孩子要无私的付出,即便牺牲自己的需求,也要无条件支持孩子的成长,殊不知,这种一手包办的付出,很容易养出成人世界里的巨婴。


马卡连柯说:“一味地抱着慈悲心肠为子女牺牲一切的父母,可以算得上最坏的教育者。”


父母对孩子的爱本是天经地义,但对孩子的一切包办,会让他缺失独立人格,无法融入社会。


其实,比起无微不至的照顾,孩子更需要认同和被需要,父母的一味牺牲付出恰恰打压了孩子的自我意识,使他们很难察觉到自我价值。


一个丧失自我价值感的孩子,该如何去理解爱与感恩呢?即便父母付出再多,不懂得爱和感恩的孩子也很难从中真正感受到幸福。


过度控制型父母


有的父母经常说:“我是因为太爱你,太在乎你,才管你这么多的。你要不是我孩子我管你干吗?”但这种“爱”和“在乎”,真的是孩子想要的么?


去年有部大热的韩剧《天空之城》。


开播不久,就获得了极高的口碑和超多的话题。


剧中,有个特别“不懂事”却又让人心疼的孩子——英才,让人印象尤为深刻。


刚刚考上韩国顶 级医科大学的英才,借着出去旅行的缘由和保姆私奔了。


从小到大,母亲每时每刻都在强迫他学习,让他坚持,让他加油。他想弹吉他放松,母亲不让;他有了恋爱的苗头,母亲气到砸花盆摔杯子。


母亲的极度控制,让英才厌倦了被迫的学习,虽然他最终考上了父母梦寐以求的大学,但心理却扭曲了。


英才将对母亲的埋怨都纪录在ipad上,出去旅行前特意解锁好让母亲看到。


母亲得知一切伤心欲绝,最终承受不住压力,选择自尽。而英才也放弃了学业。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小,不懂事,所以我需要替他掌控好他的人生,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爱他,是为了他好。


可有些爱会伤人,很深,很久。




孩子与父母的分离是孩子成长“个体化”的一个必然阶段,而长期被父母控制人生的孩子,会使这个分离过程变得尤为艰难,有些人甚至会产生扭曲心理。


新加坡一项5年的纵向研究表明,从小受控制过度的孩子会产生强烈的自我批判,也有更高的患焦虑、抑郁的风险。还有的孩子会产生社交退缩和暴力倾向。从而无法获得正常的人生。


作为父母,与其费尽心机掌控孩子的人生,不如掌控好自己的人生,孩子的人生,请交给他自己。


好的父母,从学会放手开始


成长的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孩子也要像父母一样,经历曲折,才能走向成熟。


占世界人口千分之二的犹太人拿下24%的诺贝尔奖,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鲁豫有约》采访过一位养出2个亿万富豪的犹太后裔母亲——沙拉。


沙拉也曾是一位“中国式母亲”,孩子的事,通通包办。直到有次,沙拉的邻居毫不客气地指出她对孩子的骄纵,其实是在害孩子。她才恍然大悟。


此后,沙拉制定了轮流值班表,值日表上规定了分别由哪个人、哪个时间段打扫房间、洗衣服、做饭。值日表上还设立了“值班家长”,值班家长有三项任务:一是搞好家里的卫生;二是安排一日三餐吃什么;三是负责家里一天的“外事”活动。


“值班家长”实行后,沙拉发现孩子们变能干了,遇到问题不会措手不及,而是自己想办法解决。


沙拉教育方式的改变,最终让他的孩子在成年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成人的世界里,100分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状态,但在孩子的世界里,80分的父母才是最 好的。


好的父母,不是无节制的牺牲付出,而是要教会孩子懂得感恩;


好的父母,不是无界限的控制操纵,而是要教会孩子学会去爱;


好的父母,不是独自承担所有的苦,而是让孩子独立面对未知的苦;


好的父母,不是无底线的百依百顺,而是让孩子明白什么才是人生。


终有一天,儿女都会自立门户,而父母也该体面退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