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启泰特色教育学校官网!

企业分站 | 网站地图 | RSS | XML

专注中国问题孩子成长教育

叛逆/网瘾/厌学/早恋/特训教育机构!

                           

校长热线:

139-0716-7286

问题少年辅导学校
您当前的位置 : 首 页 > 新闻中心 > 家长课堂

当孩子说“妈妈,我想玩游戏”,你的反应,决定了孩子一生

2021-06-18

儿童节当天,深受儿童喜爱的“王者荣耀”游戏又被告了!


原因是:这款游戏严重侵害了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给未成年人带来错误的价值导向。

包括“导致孩子沉迷网络游戏”,“和家庭关系严重恶化”等罪状。

消息一出,无数家长拍手叫好。

对“游戏”,太多父母恨之入骨,总觉得只有抵制它,才能把孩子从“游戏”中拉出来。

然而,也有人一针见血指出:

“很多(家庭)问题并非游戏公司的问题,而是家长未尽到监护责任。”



孩子沉溺游戏,不务正业,父母着急、担心合情合理。 

但一味禁止限制孩子玩游戏,把问题全都归咎到游戏上,说到底,父母还是看不到孩子沉迷游戏背后的本质问题。

问题学生教育.png

别把教育的懒,赖到“游戏”头上

贴吧上看过一个帖子,有段话印象深刻:

每个年代,都需要一个东西来替父母失败的教育背锅。

八十年代,他们说港片会毁掉下一代;

九十年代,他们说早恋会毁掉下一代;

零零年代,他们说电脑会毁掉下一代;

一零年代,他们说手机游戏会毁掉下一代。

可历史一次又一次地证明:没有什么能毁掉下一代,除了上一代。

银川一位13岁的男孩,因不满爸爸阻止他玩游戏,在双方激烈的冲突下,他直言自己没有爸爸,是孤儿。 

17岁女高中生沉迷手机游戏,母亲怒摔她的手机后她愤然爬到天台想要跳楼。

还有,一位14岁女孩玩游戏偷偷充了6万元,被父母发现后害怕责罚,直接从家中阳台跳下坠楼身亡。



看到这一桩桩家庭悲剧,不难发现:

几乎所有的孩子沉迷游戏背后,是父母教育的缺失,还有陪伴的缺位。 

然而,父母在看到问题发生时,无一例外将矛盾指向“害人的游戏”,一致认为是“游戏”带坏了孩子,教孩子撒谎、忤逆,甚至轻贱自己的生命。

可那些总被指责、怪罪沉迷游戏,荒废学业的孩子,内心到底有多苦呢?

电视剧《陪读妈妈》中的妈妈李娜,得知国外留学的儿子沉迷游戏后,毅然放下工作飞到儿子身边陪读。

没想到,儿子毫不收敛,经常躲在房间里“打机”。 

一番激烈的冲突后,她才恍然大悟: 

儿子玩游戏,是因为身在异国他乡,一个朋友都没有;儿子逃学,是因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努力,她这个当妈的都看不见。 



不是孩子愿意整天浑浑噩噩,在游戏里“忘乎所以”,而是父母从来只顾着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根本没想过孩子的成长需要自己的参与,孩子的价值观需要自己引领。

教育最 大的报应,从来都是:

父母在今天偷懒,孩子明天就沉迷,而后天所有人都将尝到偷懒教育的苦果。


教育孩子,你其实谁都指望不上 

教育有法,亦无定法。

很多父母总希望,有一套方法或模式,直接拿来规范孩子和约束孩子就好了。

事实上,对孩子的教育从来没有捷径,更不能拿别人的方法或奢求别人来帮忙解决问题。

今年两会,有很多管理未成年人玩游戏的议案:

“建议国家建立一个统一的游戏防沉迷系统”;

“建议在游戏中不仅充值要刷脸,还应每玩30分钟刷脸一次”;

“建议网络游戏的下载进行人脸识别,实名制认证用户年龄,禁止未成年人下载网游”;

“建议出台未成年人健康游戏的国家标准”……

然而,在一大波家长的支持声中,却多了更多这样的评价: 

“这些建议感觉有点过度了,更应该加强在家庭和校园里的教育才对。”

“惯着孩子的怎么样都惯着,不管的照样不管。”

“成绩不好怪学校,三观不正怪游戏,父母只管生吗?把自己的责任推给社会。” 



话糙理不糙,一针见血戳破真相。

教育出了问题,父母就把约束孩子的行为寄希望于外界。 

说出来是“我无能为力”,本质却是“儿时不管,长大社会来管”。 

指望别人帮忙教育自己孩子的父母们,最后都怎么了?

不知道大家听说过豫章书院没有。

那个号称用国学文化精髓染化“网瘾少年”的学校,曾一度成为父母争相报名的地方。

它是千千万万放弃管教的父母的救命稻草,承载着改造孩子的希望。 

自己没办法管,就让别人来管,省心又省事,多好。

可大家万万没想到,被父母亲手送进去的孩子们,成天遭受体罚和囚禁,惨无人道的虐待。 

出来的孩子,非但没有从根本上戒掉“网瘾”,还跟父母反目成仇。 



教育孩子,妄图借他人之手,终究是自讨苦吃。

只想靠外界来约束孩子的行为,期待在外力的作用下能让孩子远离网络的诱惑,不被吞噬和捆绑,更是大错特错。 

教育这条路上,除了父母,谁都不能指望。


比起游戏,更重要的是父母的引导

该不该让孩子上网玩游戏?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直截了当给出了四个字:当然应该!

游戏可以玩,但要有度。

教授给出提醒:“如果孩子特别迷恋上网和游戏的话,家长更应该检讨一下自己:孩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心理性格,你又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父母就是孩子的环境。

只有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和管束,才能从根源上,扼杀孩子沉迷游戏无法自控的可能。 

聪明的父母,都会这么做: 

1、比起“禁止”游戏,更要提升孩子的自尊水平 

直播间里薇娅问樊登老师:小孩喜欢打游戏怎么办?

樊登老师说了一句话:“先让孩子养成自尊水平。”

因为,获取自尊感,是培养孩子自律的前提。



一个高自尊水平的孩子,往往比较认同自己,为了保持自己良好的状态,他会更注重时间管理,更愿意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同时,更有责任和担当。 

为此,樊登老师建议父母别在孩子玩游戏时老挑毛病,总要发现孩子的亮点,并给予认可和表扬。

比如孩子玩游戏很厉害,可以夸他“这方面能力很强,很专注”。 

只有孩子被认可,他的自我价值感才会提升,从而提升自尊水平。当他有足够高的自尊水平,他才能想打就打,不想打可以不打,懂得自律。

2、关注孩子的动态,积极引导

电竞职业选手曾国豪,在他打职业赛前,曾经是一名备受关注的乒乓球种子选手。



自从他玩游戏玩上瘾后,发现自己对电竞很感兴趣,便义无反顾放弃原本一片光明的前程,从零开始学习打电竞。

一开始,爸爸根本不同意,用尽各种方法都劝说不了他回头,只好在心理咨询师的建议下,选择改变自己的思路。

为了修复和儿子的关系,爸爸慢慢涉足电竞圈,关注儿子的比赛和动态。

了解多了,爸爸终于放下自己的无知和误解,少了顾虑,多了更多的支持和引导。



其实孩子就是这么简单。当父母真正愿意了解他的真实生活时,他一定十分乐意放下成见,认认真真聆听来自父母的建议。

面对孩子“玩游戏”的兴趣,父母宜疏不宜堵。

唯有这样,父母的引导才有分量。

3、多陪伴,发现生活更多的美好

抖音一位博主爸爸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极力呼吁:每到周末,爸爸要给自己争取一两天的“爸爸带孩子日”。

不要妈妈跟着,自己一个人带,除了玩电脑玩IPAD,想玩什么都行。 



接触大自然,白天拼命玩耍,晚上召集孩子自己洗东西。

既可以充分陪伴孩子,又可以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把注意力从游戏转移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上来。

如此一举三得,实在是佩服这位宝爸!

父母多参与陪伴孩子的生活,让孩子多体验丰富多彩的活动,能最 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潜能,唤醒孩子的生活热情。


儿童心理学奠基人Rudolf Dreikurs说:“如果真的想改变孩子的行为,家长需要用行动,而不是语言。”

说教无用,打骂无效。

唯有多鼓励认同,提升孩子的自律性;花时间关注孩子,积极引导;并安排时间陪伴孩子,和他一起探索生活中更多的乐趣。

孩子才能在父母的理解、接纳和滋养中,轻松愉快成长,拥有更清晰的目标感不断前行。

说到底,教育的本质,是父母花心思和精力,洞察孩子的需要,用爱的行动去陪伴孩子,见证孩子的一切。

唯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看到孩子追求幸福人生的无限可能。


标签

最近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