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启泰特色教育学校官网!

企业分站 | 网站地图 | RSS | XML

专注中国问题孩子成长教育

叛逆/网瘾/厌学/早恋/特训教育机构!

                           

校长热线:

139-0716-7286

问题少年辅导学校
您当前的位置 : 首 页 > 新闻中心 > 青少年教育

关注厌学心理--助力武汉青少年健康成长

2021-04-22

不想写作业、逃课、逃学、顶撞家长或者干脆一言不发。一个刚刚上高一的孩子,对于“上学”这件事儿表现得异常反感。父母对此困惑不已。孩子之前明明不是这样的,以前是很听话又非常自律,成绩一向不错,为什么突然会变成现在这样呢?为了让孩子好好上学,父母操碎了心。好话说尽都不行,疾言厉色也无用。不仅上学的事情没能解决,亲子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少,越来越疏离。


问题学生教育.png

 我们常常用“厌学”来形容这类现象。研究者们认为,厌学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也有研究者认为,厌学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校生活,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厌倦、抵触的心理状态及其在行为方式和生理现象上的不良表现。


 厌学现象在儿童青少年中并不少见,我国有4成小学生有厌学倾向,《中国青年报》报道,近年来农村初中生厌学人数呈增长趋势,显隐性辍学率平均超过30%,且由以往家贫辍学为主转向现在严重厌学辍学。







一、厌学心理的不良影响


 厌学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下降,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更为严重的是,厌学还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比如学生因厌学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危害社会和人民。有厌学心理的青少年表现为学习认识上存在偏差、情绪情感上消极悲观、行为上远离学习活动,而这些都将影响到儿童的整体学习效果和生活质量。







二、厌学心理的产生过程


 虽然,厌学在学校教育中普遍地存在,但对于学生个体来说,厌学并非从来就有。儿童来到世界以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学习和探索的欲望。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探知未来世界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的“打破沙锅问到底”就是很好的诠释。儿童在幼儿园中几乎不存在厌学问题,到小学一二年级也很少有学生的厌学问题,只是到了中高年级、初中、高中,学生的厌学问题才逐渐增多。而且即使是厌学的儿童,他们也并非对学校的所有生活都厌倦和厌恶,有的厌学儿童,对课外活动、校外活动或技术性课程、工艺性课程很感兴趣,甚至有某些专长,他们在文化课的课堂里,常常注意力分散,频频出现离位行为,可是对某些活动却表现得十分投入,注意力稳定而集中。可见,学生厌学是学生走进学校生活以后而逐渐形成的。那么,厌学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厌学心理是逐步形成的,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即焦虑阶段、怀疑阶段、恐惧阶段和自卑阶段。




 (一)焦虑阶段                      


 焦虑阶段是指学生由于没有实现预定的目标而产生冷淡和焦虑意识。这里预定目标不仅仅体现在学习的终 极目标,比如考试的成绩上,还体现在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中,比如希望自己在课堂上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在回答老师提问时,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做作业时,希望自己能够顺利地完成等。当这些目标没有能够实现时,人在心理上就会产生焦虑的意识,产生不安的情绪。但这时学生对学习仍有信心。而且适度的焦虑会对人产生一定的压力,而适度的压力又会转化为努力学习的动力,对学习是有好处的。但焦虑程度过重,或不断地、频繁地产生焦虑,则会使学生的学习心理进入到第二个阶段,即怀疑阶段。




(二)怀疑阶段


学生对学习的怀疑阶段是指学生由于在学习上多次失败,对自己或老师设定的学习目标常常不能实现,进而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觉得自己似乎不是一块学习的“料子”。但这一阶段,学生对学习仍未完全丧失信心。怀疑阶段的显著特征是学生在学习上遭遇多次失败和挫折,而每一次失败和挫折都会引起学生的情绪波动,一方面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有问题,失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另一方面,也会产生一些如不满、冷淡和敌视等不良心理。这时,如果有学习成功的机会出现时,学生的学习信心、自信心又会增加。但如果经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却仍然不断地失败,则学生的学习心理会进入第三个阶段,即恐惧阶段。




(三)恐惧阶段


学生对学习的恐惧阶段,是指学生在学习上产生了明显的障碍,真的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有问题,从而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表现为上课听不懂、对学习毫无兴趣、一听到学习就头痛等。在恐惧阶段,学生的内心会伴随着想逃避学习的心理发生。当学生内心产生恐惧,而又无法逃避学习时,学生的心理就会进入到第四个阶段,即自卑阶段。




(四)自卑阶段


学生对学习上的自卑阶段,是指学生把学习上的失败,全部归结于自己学习能力低下,以至于彻底失去了学习信心。常言道,最 大的悲哀莫过于心死,学生彻底失去了学习信心,就等于是学习上“心死”了,学生一旦产生这种学习上的“心死”的自卑心理,则不但学习学不好,而且会影响到学生的整个学校生活,使其整个学校生活笼罩在自卑的心理阴影之中。








三、厌学心理的原因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知 ,学生产生厌学,始于不能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伴随着学习上的不断挫折和失败。而这种学习上的挫折和失败,虽然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及智力的原因,但最主要的不是反映在知识的或智力发展上的差异,而是学生心理状态发展上出现了问题,这些学生由于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和挫折,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一而再、再而三地失败,最终导致学生放弃了学习的努力。而这种学习上的困难和挫折得不到及时解决的原因则主要是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及教育环境造成的。




(一)厌学心理的主观原因


1.学习动机不足


学习动机不足包括两个层次的因素,浅层因素是无成就动机,即对学习没有需求欲,因而没有动机来启动学习。表现在对学习好坏不在乎;无成就感,无抱负和期望,对学习基本上采取一种放任的态度;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通过老师逼、家长压,他们也能完成学习任务,但显然是为了应付。深层的因素则是负动机,这部分学生对学习有认识,但其看法是消极的,甚至是错误的,他们从家庭或者社会那里接受了某些错误思想,认为读书是苦差事,读书无大用,没有读书照样可以做生意赚大钱。


2.学习兴趣缺乏


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其兴趣的显著特点是动摇性,只要干扰因素强烈,就会发生转移。厌学的学生大多数是将兴趣由学习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去了。如一些学生迷恋游戏、录像、上网,有些本来热爱学习的学生由于迷恋上了电脑游戏后,逐渐荒废了学业。学生的兴趣一旦由学习转为社会不良活动后不仅对学习不感兴趣,反而讨厌学习、反抗学习兴趣转移的原因,除了自制力不强外,还有其他心理因素,游戏录相疯狂刺激,新奇变幻,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




3、学习策略不当


学习策略因人而异,没有统一的模式和规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对各门课程采用适合自己的、有效的策略,这些策略将帮助学生有效完成各门课程的学习任务,直至完成学业,但很多时候学生缺乏探讨有效学习策略的能力,导致对学习没有兴趣,学业差,需借助外力促其学习。


4、抗挫折能力较弱


许多学生虽然主观上有学习的愿望,但学习毕竟是一项艰苦的事情,需要一定的时间及毅力,目前的中小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宠儿,生活中的任何困难几乎都是父母帮助解决,因此很多学生坚持性差,意志薄弱。一旦碰到困难便打退堂鼓,害怕去学、去动脑,长期下去,便产生厌学情绪。




(二)厌学心理的客观原因


1、家庭因素


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相关因素,父母的教养态度、教养方式,以及家庭的学习环境等都会对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如家庭的不良环境,父母离异,经常争吵,致使孩子心灵扭曲,由无法安心学习发展到失去学习兴趣;父母过高的期望与孩子实际水平差距太大,孩子因心理压力过大,难以承受,就用消极对抗来发泄自己的不满等。




2、学校教育方面


教师的信念,师生关系,教学技巧等方面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下,教师的教育教学比较重视成绩优 秀的学生,客观上对一些学习困难学生作了放弃,致使他们厌学情绪潜滋暗长;频繁的考试和过重的学业负担,剥夺了他们的自由时间,客观上剥夺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刻板的教学过程以及很少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使学生感觉听课枯燥乏味,毫无兴趣。




3、社会不良风气


社会上某些不正之风,如拜金主义思想、享乐主义倾向和一些不良风气及读书无用论等,都是造成儿童厌学的社会诱因。 


 



问题学生教育.png


四、厌学心理的矫正策略


(一)认知调整——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1、促使儿童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学生自己要主动地提高学习积极性,并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在学习遇到困难时,找出导致厌学心理的内因和外因,并将内因与外因加以区分,做好进一步进行合理归因,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和自我意识,避免其厌学心理和行为的产生。


2、进行必要的心理治疗。对于厌学儿童,也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治疗。①家庭治疗。如果儿童的厌学情绪与家庭有关,如家庭气氛紧张或父母给予的学习压力过大、期望过高,那么就应该使用家庭治疗的方法来解决。②合理宣泄。如果儿童的厌学心理与紧张情绪或消极心理有关,那么可以让他们进行适当的宣泄。③强化治疗。对儿童的厌学心理还可以使用积极的强化方式进行治疗。 


 


(二)情感联结——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基础和必要保证,也是学生克服厌学情绪之良方。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尊重学生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做到:尊重学生的人格,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要信任了解、关心爱护学生;要讲求民主,宽严有度;塑造和提升教师人格,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三)意志锻炼——提高学生的挫折容忍力


加强对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调整自己过高的期望值和目标,尽量减少挫折;二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心理防卫机制,遇到挫折时会找到适当的方法(如升华法、补偿法等)减轻心理紧张;三是在教育方式方法上,教师可在学习、生活中有意识设置一些挫折活动,让学生得到锻炼。或通过主题班会、活动课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知识的讲授,引导他们积极锻炼自己的意志等。




(四)行为塑造——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把握学习策略


1、激发学习动机


出色的学生一般都具有高的成就动机,他们相信自己的人生能获得高成就,并且竭尽全力去实现。他们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就会获得成功。


2、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是学习过程中一种个人力求接近探究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态度与心理倾向。学生不厌学,不一定对学习有兴趣,但如果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就一定不会发生厌学。


3、运用学习策略


有效的学习策略能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习困难的学生大多数是因为学习策略不当,不适合课程学习。学习策略来自于教师的直接指导,也可能来自于其他同学或朋友。学生在运用一种新的策略时,无论通过什么方式,务必努力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进行调整、修改,改变策略适合自己学习。







标签

最近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