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说“妈妈,我想玩游戏”,你的反应,决定了孩子一生
儿童节当天,深受儿童喜爱的“王者荣耀”游戏又被告了!
原因是:这款游戏严重侵害了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给未成年人带来错误的价值导向。
包括“导致孩子沉迷网络游戏”,“和家庭关系严重恶化”等罪状。
消息一出,无数家长拍手叫好。
对“游戏”,太多父母恨之入骨,总觉得只有抵制它,才能把孩子从“游戏”中拉出来。
然而,也有人一针见血指出:
“很多(家庭)问题并非游戏公司的问题,而是家长未尽到监护责任。”
孩子沉溺游戏,不务正业,父母着急、担心合情合理。
但一味禁止限制孩子玩游戏,把问题全都归咎到游戏上,说到底,父母还是看不到孩子沉迷游戏背后的本质问题。
别把教育的懒,赖到“游戏”头上
贴吧上看过一个帖子,有段话印象深刻:
每个年代,都需要一个东西来替父母失败的教育背锅。
八十年代,他们说港片会毁掉下一代;
九十年代,他们说早恋会毁掉下一代;
零零年代,他们说电脑会毁掉下一代;
一零年代,他们说手机游戏会毁掉下一代。
可历史一次又一次地证明:没有什么能毁掉下一代,除了上一代。
银川一位13岁的男孩,因不满爸爸阻止他玩游戏,在双方激烈的冲突下,他直言自己没有爸爸,是孤儿。
17岁女高中生沉迷手机游戏,母亲怒摔她的手机后她愤然爬到天台想要跳楼。
还有,一位14岁女孩玩游戏偷偷充了6万元,被父母发现后害怕责罚,直接从家中阳台跳下坠楼身亡。
看到这一桩桩家庭悲剧,不难发现:
几乎所有的孩子沉迷游戏背后,是父母教育的缺失,还有陪伴的缺位。
然而,父母在看到问题发生时,无一例外将矛盾指向“害人的游戏”,一致认为是“游戏”带坏了孩子,教孩子撒谎、忤逆,甚至轻贱自己的生命。
可那些总被指责、怪罪沉迷游戏,荒废学业的孩子,内心到底有多苦呢?
电视剧《陪读妈妈》中的妈妈李娜,得知国外留学的儿子沉迷游戏后,毅然放下工作飞到儿子身边陪读。
没想到,儿子毫不收敛,经常躲在房间里“打机”。
一番激烈的冲突后,她才恍然大悟:
儿子玩游戏,是因为身在异国他乡,一个朋友都没有;儿子逃学,是因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努力,她这个当妈的都看不见。
不是孩子愿意整天浑浑噩噩,在游戏里“忘乎所以”,而是父母从来只顾着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根本没想过孩子的成长需要自己的参与,孩子的价值观需要自己引领。
教育最 大的报应,从来都是:
父母在今天偷懒,孩子明天就沉迷,而后天所有人都将尝到偷懒教育的苦果。
教育孩子,你其实谁都指望不上
教育有法,亦无定法。
很多父母总希望,有一套方法或模式,直接拿来规范孩子和约束孩子就好了。
事实上,对孩子的教育从来没有捷径,更不能拿别人的方法或奢求别人来帮忙解决问题。
今年两会,有很多管理未成年人玩游戏的议案:
“建议国家建立一个统一的游戏防沉迷系统”;
“建议在游戏中不仅充值要刷脸,还应每玩30分钟刷脸一次”;
“建议网络游戏的下载进行人脸识别,实名制认证用户年龄,禁止未成年人下载网游”;
“建议出台未成年人健康游戏的国家标准”……
然而,在一大波家长的支持声中,却多了更多这样的评价:
“这些建议感觉有点过度了,更应该加强在家庭和校园里的教育才对。”
“惯着孩子的怎么样都惯着,不管的照样不管。”
“成绩不好怪学校,三观不正怪游戏,父母只管生吗?把自己的责任推给社会。”
话糙理不糙,一针见血戳破真相。
教育出了问题,父母就把约束孩子的行为寄希望于外界。
说出来是“我无能为力”,本质却是“儿时不管,长大社会来管”。
指望别人帮忙教育自己孩子的父母们,最后都怎么了?
不知道大家听说过豫章书院没有。
那个号称用国学文化精髓染化“网瘾少年”的学校,曾一度成为父母争相报名的地方。
它是千千万万放弃管教的父母的救命稻草,承载着改造孩子的希望。
自己没办法管,就让别人来管,省心又省事,多好。
可大家万万没想到,被父母亲手送进去的孩子们,成天遭受体罚和囚禁,惨无人道的虐待。
出来的孩子,非但没有从根本上戒掉“网瘾”,还跟父母反目成仇。
教育孩子,妄图借他人之手,终究是自讨苦吃。
只想靠外界来约束孩子的行为,期待在外力的作用下能让孩子远离网络的诱惑,不被吞噬和捆绑,更是大错特错。
教育这条路上,除了父母,谁都不能指望。
比起游戏,更重要的是父母的引导
该不该让孩子上网玩游戏?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直截了当给出了四个字:当然应该!
游戏可以玩,但要有度。
教授给出提醒:“如果孩子特别迷恋上网和游戏的话,家长更应该检讨一下自己:孩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心理性格,你又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父母就是孩子的环境。
只有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和管束,才能从根源上,扼杀孩子沉迷游戏无法自控的可能。
聪明的父母,都会这么做:
1、比起“禁止”游戏,更要提升孩子的自尊水平
直播间里薇娅问樊登老师:小孩喜欢打游戏怎么办?
樊登老师说了一句话:“先让孩子养成自尊水平。”
因为,获取自尊感,是培养孩子自律的前提。
一个高自尊水平的孩子,往往比较认同自己,为了保持自己良好的状态,他会更注重时间管理,更愿意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同时,更有责任和担当。
为此,樊登老师建议父母别在孩子玩游戏时老挑毛病,总要发现孩子的亮点,并给予认可和表扬。
比如孩子玩游戏很厉害,可以夸他“这方面能力很强,很专注”。
只有孩子被认可,他的自我价值感才会提升,从而提升自尊水平。当他有足够高的自尊水平,他才能想打就打,不想打可以不打,懂得自律。
2、关注孩子的动态,积极引导
电竞职业选手曾国豪,在他打职业赛前,曾经是一名备受关注的乒乓球种子选手。
自从他玩游戏玩上瘾后,发现自己对电竞很感兴趣,便义无反顾放弃原本一片光明的前程,从零开始学习打电竞。
一开始,爸爸根本不同意,用尽各种方法都劝说不了他回头,只好在心理咨询师的建议下,选择改变自己的思路。
为了修复和儿子的关系,爸爸慢慢涉足电竞圈,关注儿子的比赛和动态。
了解多了,爸爸终于放下自己的无知和误解,少了顾虑,多了更多的支持和引导。
其实孩子就是这么简单。当父母真正愿意了解他的真实生活时,他一定十分乐意放下成见,认认真真聆听来自父母的建议。
面对孩子“玩游戏”的兴趣,父母宜疏不宜堵。
唯有这样,父母的引导才有分量。
3、多陪伴,发现生活更多的美好
抖音一位博主爸爸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极力呼吁:每到周末,爸爸要给自己争取一两天的“爸爸带孩子日”。
不要妈妈跟着,自己一个人带,除了玩电脑玩IPAD,想玩什么都行。
接触大自然,白天拼命玩耍,晚上召集孩子自己洗东西。
既可以充分陪伴孩子,又可以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把注意力从游戏转移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上来。
如此一举三得,实在是佩服这位宝爸!
父母多参与陪伴孩子的生活,让孩子多体验丰富多彩的活动,能最 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潜能,唤醒孩子的生活热情。
儿童心理学奠基人Rudolf Dreikurs说:“如果真的想改变孩子的行为,家长需要用行动,而不是语言。”
说教无用,打骂无效。
唯有多鼓励认同,提升孩子的自律性;花时间关注孩子,积极引导;并安排时间陪伴孩子,和他一起探索生活中更多的乐趣。
孩子才能在父母的理解、接纳和滋养中,轻松愉快成长,拥有更清晰的目标感不断前行。
说到底,教育的本质,是父母花心思和精力,洞察孩子的需要,用爱的行动去陪伴孩子,见证孩子的一切。
唯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看到孩子追求幸福人生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