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的孩子,为什么会自杀?
成都49中16岁学生坠亡,引发舆论高度关注。
5月9日18时16分,小林从教室后门离开,穿过教学楼、综合楼、实验楼、篮球馆,在负一楼的水泵房停留,多次用刀向左手腕割划。然后返回实验楼5楼,翻越至4楼与体育馆之间的连接平台。
18时49分,实验楼对面的监控拍到小林坠楼身影。他右侧裤包内遗留的一张纸条上写着“最近几乎每周哭三次,上过天台,割过腕……”。
一个年轻的生命,在风华正茂的年纪选择自杀,让我们都悲痛不已。
青少年自杀一直离我们很近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17.2%,重度抑郁为7.4%。其中,在高中阶段,重度抑郁的检出率甚至高达10.9%~12.5%。
儿童抑郁症的患病率也随年龄不断上升:
3~5岁儿童患病率0.5%
6~11岁儿童患病率1.4%
12~17岁儿童患病率3.5%
新世纪以来,中国自杀率整体处于走低的趋势。但5~14岁的自杀率却不降反升,15~19岁也略有反弹,这种情况在城市尤为显著。
我们日常总是听到这样的声音:“小孩子能有什么烦恼”、“好好的孩子怎么可能是抑郁症”、“现在孩子的童年这么幸福,还有什么不满足”……
但其实,“幼小的孩童不会自杀,也没有能力完成自杀”是我们的偏见。根据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GBD)的数据, 10~19岁中国儿童和青少年的死因统计中,自杀排在第4位,占比6.2%。当然,统计的只是已报告的案例。
为什么儿童心理问题这么难?
有研究发现,人一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会随年龄变化的,在12~18岁期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会开始下降,并在18岁成年后开始回升,青少年儿童阶段正是出现心理问题的高发期。
环境变化巨大
随着社会化的加快,现在儿童面对周围环境的适应、人际关系的选择、自我价值的定位、学习等方面的压力远大于过去。世界卫生组织预测,2025年以前全球儿童的心理困扰可能会持续增加50%。
前期忽视和拖延
孩子的健康对于父母来说尤为重要,而往往身体上的疾病父母都能很快发现并带去医院治疗,但心理上的问题父母却难以发现,而当问题发现,更多的父母因为时间不足、认识不足等原因选择拖延,一开始以为时间会抹平一切,但是问题却愈演愈烈,直到发展成病态。
干预方法和技巧的缺少
儿童有属于他们的语言、心理发展的程度、行为需求、想法等。所以无论是老师、父母或者专业工作者,和儿童工作绝不能直接照搬与成人互动或心理治疗的方式,需要更有针对性的工作技巧。
面对如今愈发严重的儿童青少年精神问题,父母、老师、咨询师如何作出更科学有效的治疗方式方法,帮助孩子们成长,就需要更多的学习了。
放弃还是成长?这是每一个父母都纠结过的心路历程。我们可以坚定的告诉每一位家长,成长是我们共同的出路。当然,在选择成长的同时,也就意味着承担更多的责任,付出更多的爱。
现在已在,未来正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致家长
亲爱的
我知道
做为父母的你们
面对自己的孩子
你们已经做了大的努力和好的选择
那么
剩下的那部分
请交给我们吧……
课程板块
健身体能
心理构建
文化辅导
游学体验
家长课堂